詩人簡介

 

 

 

  劉繚(右上部)(704-745?),江東(今江西奉新)人,開元十一年進士,曾任校書郎、洛陽尉、夏縣令,爲人淡泊,喜結交方外之士。詩多寫自然景物。

     戴叔倫(732-789),字幼公,金壇(今屬江蘇)人,年輕時師事蕭穎士,曾任撫州刺史,容管經略使。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,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,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痛苦的作品。



     盧綸(748-800?),字允言,河中蒲(今山西永濟)人。曾因安史之亂,遷居今江西波陽。屢舉進士不第,後得宰相元載賞識,才得以做了幾任小官,累官檢校戶部郎中。大曆十大才子之一,詩多贈答應酬之作,無甚特色。但邊塞詩寫得很有氣勢,一些描繪自然景物的詩也不乏佳作。



    李益(748-827),字君虞,陝西姑臧(今甘肅武威)人,後遷河南鄭州。大曆四年進士,初任鄭縣尉,久不得升遷,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。憲宗時官秘書少監,終禮部尚書。詩風豪放明快,尤以邊塞詩爲有名。



    司空曙(720-790?),字文明,一作文初,廣平(郡治今河北永年東南)人。曾舉進士,爲劍南節度使幕府,官水部郎中,也是大曆十才子一,詩多寫自然景色和鄉情旅思,長於五律。



    劉禹錫(772-842),字夢得,洛陽(今屬河南)人,自言祖籍中山(今河北定縣),貞元九年進士,登博學鴻詞科,授監察禦史,因參加王叔文變法,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,失敗後被貶爲朗州司馬,遷連州刺史。後因宰相裴度力薦,任太子賓客,加檢校禮部尚書,世稱劉賓客。與柳宗元交好,人稱劉柳,又與白居易常相唱和,又並稱劉白,詩風格清新,宛轉含蓄,善於吸收民歌的精華,並多反映社會生活。



    張籍(768-830?),字文昌,原籍吳郡(治今江蘇蘇州),少時僑寓和州烏江(今安徽和縣烏江鎮)。貞元十五年進士,歷任太常寺太祝,水部員外郎、國子司業等職,故世稱張水郎張司業。又因其家境窮困,眼疾嚴重故孟郊稱他爲窮瞎張太祝。是韓愈的學生,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,頗得白居易推重,與王建齊名,並稱張王



    杜牧(803-852),字牧之,京兆萬年(今陝西西安)人,宰相杜佑之孫。太和二年進士,曾爲江西觀察使和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及劍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。歷任監察禦史,黃、池、睦諸州刺史,後入爲司勳員外郎 ,終中書舍人。詩豪爽清麗,自成風格,人稱小杜。又與李商隱齊名,並稱小李杜



    許渾(生卒年不詳),字用晦,一作仲晦,潤州丹陽(今江蘇鎮江)人。屢試不第,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進士,官虞部員外郎,睦州、郢州刺史,自少苦學多病,喜愛林泉,詩長於律體,多登高懷古之作。



     溫庭筠(812-870?),本名岐,字飛卿,今山西祁縣人。文思敏捷,精通音律。每入試,押官韻,八叉手而成八韻,時號溫八叉。仕途不得意,官止國子助教。詩辭藻華麗,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。與李商隱齊名,並稱溫李。亦作詞,是花間派鼻祖,對五代以後詞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。



    馬戴(775-?),字虞臣,今陝西華縣人,一說河北人或江蘇人。屢試不第,直到武宗會昌四年才中進士。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書記,因直言得罪,被貶爲龍陽(今湖南漢壽)尉,後官太常博士。詩風與賈島相近,嚴羽認爲其律詩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。



    張喬(生卒年不詳),今安徽貴池人,懿宗咸通中年進士,當時與許棠、鄭谷、張賓等東南才子稱咸通十哲。因避黃巢之亂,曾在九華山隱居。詩清雅巧思,風格也似賈島。



    崔塗(854-?),字禮山,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。僖宗光啓四年進士。終生飄泊,曾長期羈旅於四川和陝西一帶。詩多以飄泊生活爲題材,情調蒼涼。



    杜荀鶴(846-907),字彥之,自號九華山人,池州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。相傳爲杜牧出妾之子。昭宗大順二年進士,但示授官。後任五代梁太祖朱溫的翰林學士,僅五日而卒。其詩語言通俗,部分作品反映唐末軍閥混戰局面下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悲慘遭遇,當時較突出,宮詞也很有名。


    韋莊(836-910),字端已,長安杜陵(今屬陝西長安縣)人,昭宗乾甯元年進士,年輕時生活放蕩,後入蜀爲王建掌書記,王建爲前蜀皇帝,任命他爲宰相,詩詞都很有名,長詩《秦婦吟》反映戰亂中婦女的不幸擬遇,在當時頗負盛名,但詩中對黃巢農民起義軍頗多詆毀。所作詞語言清麗,多用描手法,寫閨情離愁和遊樂生活,與溫庭筠同爲花間派的重要詞人。



    僧皎然(730-799),字清晝,本姓謝,爲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,湖州(今浙江吳興)人。曾與顔真卿等唱和往還,又與靈徹、陸羽等同居吳興杼山妙喜寺。詩多送別酬答之作,部分篇什宣揚佛教出世思想。情調閒適,語言簡

 

1  2  3  4  5  6